ABOUT - Osozen

Go to content

這裡,我們忠實記錄了王雙全先生在1962 到1965 年間所拍攝的照片。攝影,在1960 年代是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識和相當的技巧,因此那個時候會照相的人並不多。這與2020 年代一支iPhone 就可縱橫天下的情況是不可同日而語。那時的照相機都是手動模式的,一個攝影者必須要能掌握光圈、速度、焦距。至於感光度則是膠卷本身就已制定了的。初期的感光度都是ASA 100 (ISO 100),後來ASA 200 的膠卷問世時就是一大盛事,這與當前DSLR相機的ISO 不止 25000 是有天地之差的。ISO(或我們過去慣稱的 ASA)越高就是感光度、對光的敏感度越高。因此在ISO 100 的情況下,要有相當好的光源才能拍攝得出來,而在ISO 12500 的情況下,只要有微弱的光源即可成相。但是時下的攝影者又為何會偏好將ISO 調在100 呢?因為ISO越低,畫面的質地越高、越細緻,而ISO 越高,畫面的粗粒子就越容易浮現出來而導致畫質粗糙。因此觀者在比較這些膠卷的photo與DSLR 相機的photo 在感覺上會有不同。這個不同點就猶如晶體電視與Digital 電視畫面質地的差別。
 
 
再者,相片的清晰度是判定相片好壞的第一環。拍攝靜物或景物時攝影者有足夠的時間去對焦,但是對於一個街頭攝影者他必須要把握那一個瞬間的情景,所以在那個年代, 街頭攝影需具備快速的反應,那當然包括設定光圈、速度、取景、對焦,按下快門後還要扭轉膠卷進入下一張。膠卷攝影的最大挑戰是當下的未知數。在按下快門的那個霎那,攝影者不確知沖曬出來的結果是什麼樣的。或許整個膠卷都是失敗的,或許畫面太亮或太暗了。這些缺陷是無法補救的,即使有的話,也是需要相當的暗房設備與操作技巧來做極有限度的修正。畢竟,在那個時代,觀賞photo 的唯一方式就是沖曬出的相片。這個部分我們稍後會再探討。這與時下普遍使用Lightroom或Photoshop來做大幅度的後期修整與補妝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在瀏覽這些寫真記錄時,是要以當年的配備與環境背景來觀賞。在這裡,筆者特別要指出兩點,第一,這些是王雙全先生的寫真記錄,筆者不稱之為作品是因為王雙全先生對所謂“作品”有相當高程度的要求與評價水準,幾百張照片裡可能沒有一張夠得上他稱為作品的。這裡收錄的僅是從他留下的膠卷直接SCAN出來的原本樣貌。觀者可從而得知一卷底片、或一個主題,他是怎麼去拍、又拍了那些。好的、滿意的,一般他都會挑選出來參加比賽或展覽。參賽時根據主辦單位的要求,大多數會在照片之外還要求提供原始底片。因此,可稱得上作品的,底片都已不在收錄之列。參賽或得獎的作品只有少數留有當時沖洗出來的照片可供Scan, 這是非常可惜的。 這裡保存的只有1962-1965 他初期的寫真記錄,都是從原始底片(Negative) Scan而來,筆者在2000年時所做的膠卷scan, 解析度很低,膠卷在35年歲月的侵蝕下,狀況已非上等,因此畫面質地不佳這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多數觀者可能對台灣在1960年代的人文社會環境比較有興趣,那麼這裡所提供的記錄您將會感到有興趣。王雙全先生每逢假日照相機一背就是往鄉下跑。當時唯一合用的交通工具就是腳踏車,也因此他攝影的範圍都集中在台南和高雄腳踏車可到之處。搭汽車雖可含括較大的區域但是下了車之後可能的步行範圍就受限許多。這裡詳實記錄了1962-1965 年代台南、尤其是當時所謂“鄉下”的地方,例如善化、關廟、龍崎、阿蓮、燕巢 - 因他們這羣攝影者作品的發佈而國際聞名的月世界等等。

本Website 所有照片僅供觀賞,請勿下載或轉送。謝謝!
Write Us





王雙全寫真記錄典藏基金會
Created by WYN <> WANDLAND
Back to content